難產可通過調整分娩體位、藥物催產、產鉗助產、胎頭吸引術、剖宮產等方式處理。難產通常由胎兒過大、產道異常、宮縮乏力、胎位不正、產婦體力不足等原因引起。
1、調整體位:
改變產婦體位是處理難產的初級干預措施。膝胸臥位可緩解臍帶受壓,側臥位能增加骨盆徑線,蹲位利用重力促進胎頭下降。體位調整需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避免盲目操作造成胎兒窘迫或產婦損傷。
2、藥物催產:
縮宮素靜脈滴注適用于宮縮乏力導致的產程停滯。前列腺素制劑能軟化宮頸促進宮口擴張,用藥期間需持續胎心監護。藥物干預需嚴格掌握禁忌癥,警惕子宮過度刺激引發的胎盤早剝風險。
3、器械助產:
產鉗助產適用于第二產程胎頭位置過低的情況,Simpson產鉗常用于枕前位胎兒。胎頭吸引術通過負壓裝置輔助牽引,操作時需評估胎頭骨質最低點是否達坐骨棘水平以下3cm。
4、剖宮產術:
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是解決絕對性骨盆狹窄的標準術式,古典式剖宮產適用于前置胎盤出血病例。手術指征包括胎兒窘迫、臍帶脫垂、先兆子宮破裂等危及母嬰安全的情況。
5、綜合評估:
難產處理需動態評估胎兒監護數據、產程進展曲線、產婦生命體征三要素。持續性枕橫位可嘗試手轉胎頭,繼發性宮縮乏力需排除頭盆不稱。醫療團隊需每小時評估干預措施效果,及時調整處理方案。
分娩期間建議攝入易消化碳水化合物維持體力,蜂蜜水或運動飲料能快速補充能量。拉瑪澤呼吸法可緩解疼痛節省體力,分娩球運動有助于胎頭旋轉下降。出現規律宮縮后每2小時排空膀胱,避免尿潴留影響胎頭下降。產程中保持左側臥位改善胎盤灌注,胎心異常時需立即通知醫護人員。產后早期下床活動預防靜脈血栓,循序漸進的凱格爾運動促進盆底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