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便血、持續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消瘦或腸息肉隨訪等情況必須做電子腸鏡。電子腸鏡是診斷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有明確便血原因、排查腸道腫瘤、評估炎癥性腸病、監測息肉變化、確診慢性腹瀉病因等作用。
1、便血原因
鮮紅色血便可能提示痔瘡或肛裂,但暗紅色血便需警惕結腸病變。持續或反復便血超過兩周,尤其伴隨黏液分泌時,電子腸鏡能直接觀察出血部位并取活檢。40歲以上人群出現無痛性便血,需優先排除結直腸癌可能。
2、腸道腫瘤
長期便秘腹瀉交替、糞便變細等癥狀可能提示腸道占位性病變。電子腸鏡可發現早期腸癌及癌前病變,對家族有腸癌病史者更為重要。腸鏡檢查能清晰顯示腫瘤形態并完成病理取樣,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3、炎癥評估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需要定期腸鏡評估黏膜愈合情況。出現腹痛伴膿血便、里急后重感時,腸鏡可判斷病變范圍與嚴重程度。炎癥性腸病患者每1-2年需復查腸鏡監測異型增生。
4、息肉監測
既往發現腺瘤性息肉者應按醫囑定期復查,絨毛狀腺瘤更需密切隨訪。腸鏡能準確識別息肉性質并及時切除,降低癌變風險。直徑超過1厘米的息肉或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時,復查間隔需縮短至3-6個月。
5、腹瀉診斷
慢性腹瀉超過4周且常規檢查無明確病因時,需腸鏡排除顯微鏡下結腸炎等特殊病變。伴隨營養不良或貧血的腹瀉,可能由腸道吸收不良或腫瘤導致,腸鏡檢查結合活檢能明確診斷。
準備腸鏡檢查前3天需低渣飲食,檢查當日禁食并按要求服用清腸劑。術后可能出現輕微腹脹,建議24小時內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長期便秘或腹瀉患者應調整膳食纖維攝入量,養成定時排便習慣。50歲以上健康人群建議每5-10年進行常規腸癌篩查,高危人群需根據醫生建議縮短檢查間隔。發現腸道癥狀持續不緩解時,應及時就醫而非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