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起水泡通常由摩擦刺激、接觸性皮炎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過局部保護、抗炎治療及抗病毒治療等方式緩解。水泡的處理需根據具體病因選擇干預措施,避免自行挑破以防感染。
摩擦性水泡多因皮膚反復摩擦導致,常見于手工勞動或運動時。表現為局部隆起、內含清亮液體,伴有灼熱感。減少摩擦源、佩戴防護手套是主要預防手段。已形成的水泡可覆蓋無菌敷料,多數在3-5天內自行吸收。
接觸性皮炎引發的水泡與過敏原刺激相關,如洗滌劑、金屬鎳等。典型癥狀為瘙癢性紅斑基礎上出現簇集小水泡。需立即脫離致敏物質,局部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緩解炎癥,嚴重時可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病毒感染導致的水泡常見于單純皰疹或帶狀皰疹。皰疹病毒潛伏感染后,在免疫力下降時于指端出現疼痛性水泡群。阿昔洛韋乳膏可抑制病毒復制,泛昔洛韋等系統性抗病毒藥物適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此類水泡具有傳染性,需避免接觸嬰幼兒。
真菌感染如手癬也可能表現為指縫水泡,伴隨脫屑和環形紅斑。特比萘芬乳膏、聯苯芐唑溶液等抗真菌藥物需連續使用2-4周。保持手部干燥,不與他人共用毛巾可預防交叉感染。
燙傷性水泡需區分損傷深度。一度燙傷水泡可冷敷后外涂磺胺嘧啶銀乳膏,二度以上燙傷需專業清創處理。化學灼傷引發的水泡應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15分鐘以上,并根據化學物質性質選擇中和劑。
若水泡持續擴大、膿液渾濁或伴有發熱,提示可能繼發細菌感染。這種情況需就醫進行創面培養,必要時使用頭孢氨芐等抗生素。糖尿病患者出現手指水泡應盡早就診,避免發展為難以愈合的慢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