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通過規范治療和長期管理可能實現黏膜修復,但完全逆轉萎縮性病變存在個體差異。治療效果主要與病因控制、病理分期、干預時機等因素相關。
早期輕度萎縮性胃炎患者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消除膽汁反流等致病因素,配合抑酸藥物和黏膜保護劑治療,部分病例可觀察到胃黏膜腺體數量增加或病理分級改善。常用藥物包括鋁碳酸鎂、瑞巴派特等黏膜保護劑,以及奧美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同時需糾正貧血、營養不良等伴隨癥狀,定期胃鏡隨訪監測病變進展。
中重度萎縮伴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者,胃黏膜結構改變已進入不可逆階段,治療目標轉為延緩病變進展和預防癌變。這類患者需每6-12個月進行胃鏡活檢監測,對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可考慮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長期補充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有助于改善胃黏膜代謝狀態。
所有萎縮性胃炎患者均應建立健康飲食習慣,避免腌制、煙熏等含亞硝酸鹽食物,增加新鮮蔬菜水果攝入。戒煙限酒、規律作息可減少黏膜損傷因素。心理疏導對緩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具有積極作用,建議通過正念訓練等方式改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