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損傷、藥物毒性、自身免疫異常、遺傳代謝疾病等原因引起。黃疸肝炎主要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尿液深黃、乏力納差等癥狀,需通過肝功能檢測及病因篩查明確診斷。
1、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是常見病原體,通過糞口或血液傳播。病毒侵入肝細胞后引發炎癥反應,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急性期需隔離治療,可選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慢性感染者需長期隨訪。
2、酒精性肝損傷
長期過量飲酒會破壞肝細胞膜結構,乙醇代謝產物乙醛可直接損傷線粒體功能。患者常合并脂肪肝或肝硬化,戒酒是根本治療措施,嚴重者需使用多烯磷脂酰膽堿修復肝細胞膜。
3、藥物毒性
抗結核藥、解熱鎮痛藥、部分中草藥可能誘發藥物性肝炎。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會耗竭谷胱甘肽儲備,造成肝細胞壞死。立即停用可疑藥物是關鍵,必要時可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4、自身免疫異常
自身抗體錯誤攻擊肝細胞多見于女性,分為1型和2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IgG升高是特征,需長期使用潑尼松聯合硫唑嘌呤抑制免疫反應,定期監測肝纖維化進展。
5、遺傳代謝疾病
肝豆狀核變性因銅代謝障礙致銅沉積在肝臟,血色病則因鐵過載損傷肝細胞。前者需終身服用青霉胺排銅,后者通過靜脈放血祛鐵。基因檢測可明確診斷。
黃疸肝炎患者應保證每日優質蛋白攝入,選擇魚肉豆制品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肝臟負擔。注意休息避免勞累,戒除煙酒等肝毒性物質。出現皮膚瘙癢時可溫水擦浴,保持大便通暢有助于膽紅素排泄。建議每3-6個月復查肝功能與腹部超聲,慢性患者需監測肝硬度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