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通過保守治療、鼓膜修補術、鼓室成形術等方式治療。耳膜穿孔通常由外傷、感染、氣壓傷、噪音損傷、醫源性操作等原因引起。
1、外傷因素:
耳膜穿孔可能與頭部撞擊、耳部異物刺入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突發耳痛、聽力下降等癥狀。輕微外傷性穿孔可通過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擤鼻等護理措施促進自愈,約80%患者3個月內愈合。
2、感染因素:
中耳炎反復發作可能導致鼓膜組織壞死穿孔,常伴隨耳流膿、耳鳴癥狀。急性期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頭孢克洛、阿莫西林等藥物控制感染,慢性穿孔合并膽脂瘤需手術干預。
3、氣壓損傷:
潛水或飛行時的氣壓驟變可能造成鼓膜撕裂,出現耳悶脹感、眩暈。建議立即停止相關活動,咀嚼口香糖平衡壓力,穿孔較大者需用明膠海綿貼補修復。
4、噪音損傷:
爆炸或持續高分貝噪音可導致鼓膜震蕩性穿孔,多伴有耳鳴及傳導性耳聾。需遠離噪聲環境,佩戴降噪耳塞,聽力損失超過30分貝需考慮鼓膜移植手術。
5、醫源性操作:
耳道沖洗或取耵聹時器械使用不當可能損傷鼓膜。微小穿孔可觀察2-3周,持續未愈者采用脂肪移植或顳肌筋膜修補,術后需避免耳道進水。
日常應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進水,游泳時佩戴專用耳塞。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促進黏膜修復,適當進行鼓膜按摩改善血運。穿孔直徑超過3毫米或持續3個月未愈,伴隨反復感染、聽力進行性下降時,建議耳鼻喉科評估手術指征。術后需定期復查聽力,避免劇烈運動及氣壓驟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