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在接觸冷風后發作屬于寒冷性蕁麻疹,可通過避免冷刺激、口服抗組胺藥物、免疫調節等方式控制。該癥狀通常由溫度驟降誘發皮膚肥大細胞釋放組胺、遺傳性過敏體質、自身免疫異常等因素引起。
避免冷刺激是基礎干預措施。外出時穿戴高領衣物、圍巾及手套,避免直接暴露于冷空氣中。居家環境保持恒溫,洗澡水溫控制在38℃左右,驟冷驟熱可能加重癥狀。部分患者對空調冷風敏感,需調整出風口方向或提前服用抗組胺藥預防。
第二代抗組胺藥物是主要治療選擇。氯雷他定可阻斷H1受體減輕風團和瘙癢,西替利嗪對寒冷誘發的蕁麻疹效果顯著,地氯雷他定適用于需長期用藥的患者。頑固性病例可考慮聯合使用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調節免疫應答。
發病機制涉及免疫球蛋白E介導的過敏反應。冷刺激導致皮膚血管周圍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引發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形成特征性風團。約20%患者存在家族遺傳史,部分病例與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相關。
癥狀持續超過6周需排查系統性疾病。慢性寒冷性蕁麻疹可能合并冷球蛋白血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需進行冷球蛋白檢測、甲狀腺功能篩查。急性發作伴喉頭水腫或血壓下降時,應立即注射腎上腺素并急診處理。
寒冷性蕁麻疹患者冬季應減少戶外活動,運動出汗后避免立即接觸冷空氣。既往嚴重過敏反應者建議隨身攜帶預充式腎上腺素筆。多數患者通過規范治療可有效控制癥狀,但徹底根治存在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