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可能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內分泌失調、子宮結構異常、感染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等原因引起。
1、胚胎因素:
約50%的早期流產與胚胎染色體異常有關,常見為非整倍體異常如16三體、21三體等。這類情況屬于自然淘汰機制,通常無法通過醫療手段干預。建議孕前進行遺傳咨詢,孕期通過無創DNA檢測篩查高風險人群。
2、內分泌失調:
黃體功能不足導致孕酮分泌不足,多囊卵巢綜合征引發激素紊亂,甲狀腺功能異常影響胚胎發育。這類因素可能表現為孕早期陰道出血、HCG上升緩慢。確診后需補充黃體酮膠囊、地屈孕酮等藥物,甲狀腺異常者需調整優甲樂劑量。
3、子宮異常:
子宮縱隔、宮腔粘連等結構問題約占流產原因的15%,可能伴隨月經量少、痛經癥狀。宮腔鏡檢查可確診,需行宮腔粘連分離術或子宮縱隔切除術。黏膜下肌瘤超過4cm者建議孕前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
4、感染因素:
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TORCH感染可能破壞胎盤屏障,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引發子宮內膜炎。典型癥狀包括發熱、異常陰道分泌物。孕前應進行TORCH篩查,陽性者需使用阿奇霉素、多西環素等藥物治療。
5、免疫異常: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導致血栓形成傾向,NK細胞活性過高引發胚胎排斥反應。這類患者常伴有反復流產史,需檢測抗心磷脂抗體、狼瘡抗凝物。治療采用低分子肝素聯合阿司匹林,嚴重者需使用免疫球蛋白。
預防流產需保持均衡飲食,重點補充葉酸、維生素E和鋅元素,適量進行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接觸放射線和有毒化學物質,控制咖啡因攝入每日不超過200mg。有兩次以上流產史者建議進行系統病因篩查,包括夫婦染色體分析、宮腔評估和凝血功能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