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栓塞介入手術可通過導管栓塞、球囊阻斷等方式治療,通常由腎動脈瘤、創傷性出血、腫瘤性病變、血管畸形、醫源性損傷等原因引起。
1、術前評估:
完善腎動脈CTA或DSA檢查明確栓塞部位,評估腎功能及凝血狀態。需禁食6小時并建立靜脈通路,簽署知情同意書。對于腎功能不全患者需水化治療,使用等滲造影劑降低腎損傷風險。
2、穿刺置管:
采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穿刺,置入5F動脈鞘。在X線引導下將導管超選至腎動脈主干,注射造影劑確認病變位置。導管塑形需根據腎動脈解剖變異調整,常見選用Cobra導管或Simmons導管。
3、栓塞材料選擇:
根據病變性質選用明膠海綿顆粒、聚乙烯醇微粒或彈簧圈。活動性出血首選可吸收明膠海綿,動靜脈瘺需聯合彈簧圈栓塞。腫瘤栓塞常采用300-500μm栓塞微粒,栓塞前需造影確認無脊髓動脈共干。
4、栓塞操作:
在路圖引導下將微導管超選至靶血管,緩慢推注栓塞材料。分次造影評估栓塞效果,避免反流導致非靶栓塞。腎動脈主干栓塞需保留50%以上腎實質血供,節段性栓塞應精確至靶血管三級分支。
5、術后處理:
拔鞘后加壓包扎穿刺點,監測尿量及血紅蛋白變化。術后24小時絕對臥床,使用低分子肝素預防血栓形成。3天內復查腎功能,1個月后隨訪CTA評估栓塞效果。
術后飲食宜選擇低鹽優質蛋白食物如魚肉、雞胸肉,每日飲水2000ml以上促進造影劑排泄。三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可進行散步、太極等低強度活動。定期監測血壓及腎功能指標,出現腰痛、血尿等癥狀需立即復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需觀察牙齦出血等不良反應,介入術后6個月需進行腎功能核素掃描評估腎小球濾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