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時出現刺痛感可能與肛裂、痔瘡、腸道炎癥、肛門周圍感染或飲食刺激等因素有關,可通過溫水坐浴、調整飲食、局部用藥、保持清潔及就醫檢查等方式緩解。
1、肛裂:
肛裂是肛門黏膜撕裂引起的常見原因,表現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可能伴隨少量鮮紅色出血。急性期可通過高纖維飲食軟化糞便,溫水坐浴促進裂口愈合。慢性反復發作需就醫排除其他病變。
2、痔瘡發作:
內痔脫垂或外痔血栓形成時,糞便摩擦會導致灼痛或脹痛。避免久坐久蹲,使用痔瘡栓劑如馬應龍麝香痔瘡栓緩解癥狀。若出現血栓性外痔,需在48小時內就醫處理。
3、腸道炎癥:
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可能引發直腸刺激癥狀。伴隨腹瀉、黏液便時需完善腸鏡檢查,醫生可能開具美沙拉嗪等抗炎藥物控制病情。
4、局部感染:
肛周膿腫或肛竇炎會引起排便時劇烈刺痛,伴隨紅腫熱痛等炎癥表現。需抗生素治療如頭孢克肟,形成膿腫則需切開引流,延誤處理可能發展為肛瘺。
5、飲食刺激:
過量攝入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會直接損傷肛管黏膜。建議暫時避免辛辣食物,增加香蕉、燕麥等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
日常需保持肛門清潔干燥,排便后建議用溫水沖洗代替用力擦拭。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如廁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適當進行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每日3組每組15次。若疼痛持續超過1周、出現發熱或大量出血,需及時到肛腸科就診排除腫瘤等嚴重病變。長期久坐職業人群建議每1小時起身活動,避免腹壓增高誘發肛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