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瘺可能由創傷性損傷、炎癥性腸病、術后并發癥、腸道腫瘤、放射性腸炎等原因引起。
1、創傷性損傷:
腹部外傷或醫源性損傷可能導致腸壁完整性破壞,形成異常通道。常見于車禍撞擊、銳器刺傷或內鏡檢查操作不當。患者可能出現腹痛、發熱、引流液混濁等癥狀。治療需根據損傷程度選擇腸管修補術或造口轉流手術。
2、炎癥性腸病:
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等慢性炎癥可侵蝕腸壁全層。病變腸段與鄰近器官形成病理性連通,常伴腹瀉、營養不良。需使用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等生物制劑控制炎癥,嚴重時需行腸段切除術。
3、術后并發癥:
腸道手術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是常見誘因,約占腸瘺病例的75%。與感染、血供不足或技術因素相關,表現為術后持續發熱、切口滲液。早期可通過禁食、腸外營養支持促進自愈,頑固性瘺需二次手術。
4、腸道腫瘤:
結腸癌或直腸癌浸潤生長可穿透腸壁,形成惡性腸瘺。多伴隨體重驟降、便血,CT檢查可見占位性病變。治療需結合腫瘤分期選擇新輔助化療或根治性切除術,常用藥物包括奧沙利鉑、卡培他濱。
5、放射性腸炎:
盆腔放療后6-24個月可能發生遲發性腸瘺。電離輻射導致腸黏膜缺血壞死,易形成直腸陰道瘺等特殊類型。輕癥采用甲硝唑聯合美沙拉嗪治療,復雜瘺管需行結腸造瘺術。
腸瘺患者需長期采用高蛋白、低渣飲食,推薦蒸魚、蛋羹等易消化食物。每日記錄引流液性狀與量,保持瘺口周圍皮膚清潔。康復期可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腹壓動作。出現發熱或引流驟增應及時復查CT,警惕腹腔膿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