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藥物、止痛藥物和營養神經藥物三類。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常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和泛昔洛韋;疼痛控制可選用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神經病理性疼痛藥物;甲鈷胺和維生素B1有助于修復受損神經。
抗病毒藥物是帶狀皰疹治療的核心。阿昔洛韋通過干擾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增殖,需在皮疹出現72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伐昔洛韋作為阿昔洛韋前體藥物,生物利用度更高,給藥頻次較少。泛昔洛韋對病毒胸苷激酶親和力強,尤其適合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神經病理性疼痛需針對性用藥。加巴噴丁通過調節鈣通道減輕神經痛,起始劑量需逐步增加。普瑞巴林作為加巴噴丁類似物,鎮痛效果更顯著,但可能引起頭暈等不良反應。嚴重疼痛可短期使用曲馬多等弱阿片類藥物,但需警惕成癮性。
營養神經藥物輔助神經修復。甲鈷胺作為活性維生素B12,能促進髓鞘形成和軸突再生。維生素B1參與神經能量代謝,與甲鈷胺聯用可增強療效。部分患者可配合使用神經生長因子,但需皮下注射給藥。
外用藥物可緩解局部癥狀。爐甘石洗劑能收斂水皰并止癢,阿昔洛韋乳膏可直接作用于皮損部位。合并細菌感染時需聯用莫匹羅星軟膏,皰疹后神經痛可嘗試利多卡因貼劑。
特殊人群用藥需個體化調整。腎功能不全者應減量使用阿昔洛韋,妊娠期首選伐昔洛韋。老年患者使用加巴噴丁需從最低劑量開始,糖尿病患者慎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患者可能需延長抗病毒療程至10-14天。
藥物治療需配合綜合護理。保持皮損清潔干燥可預防繼發感染,冷敷有助于緩解疼痛。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避免抓撓水皰導致瘢痕形成。保證充足休息和均衡營養,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
出現以下情況需及時就醫:面部帶狀皰疹累及眼睛、耳部疼痛伴聽力下降、排尿困難或肢體無力。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發生播散性帶狀皰疹時,需住院接受靜脈抗病毒治療。頑固性神經痛持續超過3個月者,建議轉診疼痛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