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痛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干預、手術治療、中醫調理等方式治療。慢性盆腔痛通常由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粘連、肌肉緊張、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藥物治療
慢性盆腔痛的藥物治療需根據病因選擇,盆腔炎患者可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甲硝唑、多西環素等控制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的疼痛可使用孕三烯酮、達那唑等藥物抑制異位內膜生長。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可緩解炎癥性疼痛,肌肉松弛劑如鹽酸乙哌立松適用于盆底肌緊張導致的疼痛。
2、物理治療
盆底肌電刺激通過電流調節肌肉收縮,改善盆底血液循環。局部熱敷可緩解肌肉痙攣,每日用40℃左右熱毛巾敷于下腹15分鐘。超短波治療利用高頻電磁波促進炎癥吸收,適用于盆腔粘連患者。生物反饋訓練幫助患者感知并控制盆底肌群,需在專業指導下重復進行。
3、心理干預
長期疼痛可能導致焦慮抑郁,認知行為療法可調整患者對疼痛的錯誤認知。放松訓練如腹式呼吸、漸進性肌肉放松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抗抑郁藥物如帕羅西汀、舍曲林,這類藥物兼具鎮痛和改善情緒作用。
4、手術治療
腹腔鏡探查術適用于病因不明者,可同時進行盆腔粘連松解或子宮內膜異位灶電灼。嚴重子宮腺肌癥患者可考慮子宮切除術,輸卵管積水需行輸卵管造口或切除術。神經阻斷術通過切斷痛覺傳導神經緩解頑固性疼痛,但需嚴格評估適應癥。
5、中醫調理
中藥灌腸將活血化瘀藥物如紅藤、敗醬草直接作用于盆腔,配合艾灸關元、三陰交等穴位溫通經絡。針灸選取中極、子宮等穴位調節氣血運行,推拿按摩可松解腰骶部肌肉粘連。體質調理需辨證施治,氣滯血瘀型常用少腹逐瘀湯,寒濕凝滯型適用溫經湯。
慢性盆腔痛患者需保持規律作息,避免久坐和過度勞累,每日進行適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飲食宜清淡,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注意會陰部清潔,性生活前后及時排尿,月經期避免盆浴。建議記錄疼痛日記幫助醫生判斷病情變化,治療期間定期復查評估療效。癥狀加重或出現異常出血時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