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癥可能由遺傳因素、心理壓力、社會文化影響、神經內分泌紊亂、胃腸功能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心理治療、營養支持、藥物治療、家庭干預、住院治療等方式改善。
1、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進食障礙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較高,可能與特定基因調控食欲和代謝的機制有關。這類患者常伴隨焦慮或完美主義傾向,早期可通過認知行為治療調整對體型的錯誤認知,必要時聯合氟西汀等抗抑郁藥物調節情緒。
2、心理壓力
長期學業壓力或情感創傷可能導致通過極端節食獲得控制感,青少年患者多見伴隨體象障礙。心理治療需重點處理創傷經歷,家庭治療可改善親子溝通,藥物方面奧氮平有助于緩解進食焦慮。
3、社會文化影響
過度追求以瘦為美的社會審美標準易誘發病態節食行為,社交媒體放大身材焦慮。干預需結合媒體素養教育,團體治療幫助建立健康體象觀,營養師指導制定漸進式飲食計劃。
4、神經內分泌紊亂
下丘腦-垂體軸功能失調會導致瘦素、胃饑餓素等食欲調節激素異常,表現為持續飽腹感錯覺。這類患者需監測電解質平衡,醋酸甲地孕酮可改善激素水平,需配合定期內分泌評估。
5、胃腸功能異常
長期進食不足會導致胃排空延遲和腸蠕動減弱,形成惡心-拒食惡性循環。治療需先恢復少量多餐基礎飲食,莫沙必利等胃腸動力藥可改善消化功能,嚴重營養不良需鼻飼營養支持。
日常需建立規律三餐時間,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固體食物,避免單獨進食增加壓力。家庭成員應避免對體重和食物的負面評價,鼓勵參與烹飪等食物接觸活動。定期監測體重和血常規指標,合并骨質疏松者需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運動建議選擇低強度瑜伽或散步,避免過度消耗。出現心率低于50次/分或血鉀低于3mmol/L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