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可通過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測、影像學檢查、病原體培養、腹腔鏡檢查等方式診斷。慢性盆腔炎通常由細菌感染、盆腔手術史、不良衛生習慣、性傳播疾病、鄰近器官炎癥擴散等原因引起。
1、婦科檢查:
雙合診檢查可觸及子宮壓痛、附件區增厚或包塊,宮頸舉痛是典型體征。三合診能更準確評估子宮骶韌帶及直腸子宮陷凹病變。檢查前需排空膀胱,經期應避免操作。對于急性發作期患者,檢查力度需輕柔以防炎癥擴散。
2、實驗室檢測:
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及C反應蛋白升高,陰道分泌物鏡檢發現大量白細胞提示感染。血清CA125可能輕度增高,需與子宮內膜異位癥鑒別。尿妊娠試驗可排除異位妊娠,性激素檢測有助于判斷是否合并內分泌紊亂。
3、影像學檢查:
經陰道超聲能清晰顯示輸卵管增粗、盆腔積液等改變,敏感度達85%。MRI對輸卵管積水、盆腔粘連分辨率更高,適合復雜病例評估。CT掃描可發現闌尾炎、憩室炎等繼發病變,但需注意放射線暴露風險。
4、病原體培養:
宮頸管分泌物培養可檢出淋球菌、衣原體等病原體,藥敏試驗指導抗生素選擇。后穹窿穿刺液培養適用于盆腔膿腫患者,陽性率約60%。分子生物學檢測如PCR技術能快速識別難以培養的微生物。
5、腹腔鏡檢查:
作為診斷金標準,能直視輸卵管充血、盆腔粘連程度,同時進行粘連松解等治療。術中可取活檢明確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共病,適用于難治性病例或不孕癥患者。需注意麻醉風險及術后肩部放射痛等并發癥。
診斷期間建議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盆腔充血。每周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但急性期需臥床休息。每日溫水坐浴15分鐘緩解不適,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及盆浴,嚴格遵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