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黃水醫(yī)學上稱為膽汁性腹瀉的治療方法需根據(jù)病因采取針對性措施。膽汁性腹瀉主要由膽汁酸代謝異常、腸道吸收功能障礙或膽囊疾病引起,典型表現(xiàn)為水樣黃色糞便伴脂肪瀉。治療需結合病因調整,常見干預手段包括飲食調節(jié)、藥物控制和原發(fā)病管理。
膽汁酸結合劑是核心治療藥物,如消膽胺、考來替泊可有效吸附過量膽汁酸。消膽胺能與腸道內膽汁酸結合形成不溶性復合物,減少其對腸黏膜的刺激;考來替泊通過離子交換作用降低膽汁酸濃度。熊去氧膽酸可改善膽汁成分,減輕膽汁對腸道的腐蝕性刺激。
飲食調整需限制脂肪攝入量至每日40克以下,避免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食物。增加水溶性膳食纖維如燕麥、蘋果可延緩腸道蠕動,改善水電解質吸收。椰子油等中鏈脂肪酸替代部分食用油,能減輕脂肪消化負擔。
病因治療需針對基礎疾病:膽囊切除術后腹瀉需長期服用膽汁酸結合劑;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需使用美沙拉嗪控制炎癥;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可選用利福昔明進行腸道菌群調節(jié)。
電解質管理尤為重要,腹瀉期間需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必要時補充鋅、鎂等微量元素。嚴重病例可能出現(xiàn)維生素A、D、E、K缺乏,需監(jiān)測血清水平并適時補充。
持續(xù)超過兩周的膽汁性腹瀉需進行糞便電解質檢測、氫呼氣試驗或結腸鏡檢查。兒童患者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遲緩、老年人伴有體重急劇下降時,應排除惡性病變可能。夜間腹瀉伴發(fā)熱、血便等警示癥狀需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