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通過保持皮膚清潔、調整飲食結構、隔離防護、監測體溫、口腔護理等方式護理。手足口病通常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見于5歲以下兒童。
1、保持皮膚清潔
患兒皮膚出現皰疹時需每日用溫水輕柔擦洗,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皰疹未破損時可涂抹爐甘石洗劑緩解瘙癢,破損后局部使用碘伏消毒防止繼發感染。衣物選擇純棉材質并每日更換,剪短指甲避免抓撓。
2、調整飲食結構
發病期間宜選擇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蔬菜泥、蒸蛋等,避免酸性、堅硬或過燙食物刺激口腔潰瘍。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可適量飲用綠豆湯或菊花茶幫助清熱解毒。母乳喂養嬰兒可繼續哺乳。
3、隔離防護
患兒需單獨使用餐具毛巾,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劑處理。居家隔離至少兩周直至皰疹結痂,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家庭成員接觸患兒后需用流動水洗手,玩具、門把手等高頻接觸物品每日消毒。
4、監測體溫
每日測量體溫3-4次,38.5℃以下可采用溫水擦浴物理降溫。若持續高熱超過24小時或出現肢體抖動、嘔吐等癥狀,提示可能發展為重癥,需立即就醫。退熱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5、口腔護理
進食后用生理鹽水或碳酸氫鈉溶液漱口,嬰幼兒可用棉簽蘸取清潔口腔。潰瘍處可噴涂開喉劍噴霧劑或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愈合。疼痛明顯時可遵醫囑使用利多卡因凝膠局部止痛。
護理期間需觀察患兒精神狀態、尿量及皰疹變化,重癥病例可能出現腦炎、肺水腫等并發癥。恢復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如魚肉糜、胡蘿卜汁等。患病后機體對同型病毒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但仍需注意預防其他血清型感染。日常培養兒童洗手習慣,流行季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