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是一組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傾向和多器官損害,主要包括腎綜合征出血熱和登革出血熱等類型。
1、病毒感染
出血熱主要由漢坦病毒、登革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引起。病毒通過嚙齒類動物或蚊蟲叮咬傳播給人類,侵入人體后會在血管內皮細胞中大量復制,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小板減少,從而引發皮膚黏膜出血、內臟出血等癥狀。早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等類似流感的表現。
2、血管損傷
病毒感染會導致全身小血管廣泛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后釋放大量炎癥介質,造成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這種改變會引起血漿外滲,嚴重時可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同時血管壁完整性破壞會引發皮膚瘀點、鼻出血、牙齦出血等典型出血表現。
3、血小板減少
病毒直接破壞或免疫介導的血小板破壞會導致血小板數量顯著下降。血小板參與凝血過程,當其數量不足時會影響正常止血功能,加重出血傾向。患者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瘀斑、血尿、嘔血等不同部位的出血癥狀。
4、多器官衰竭
隨著病情進展,病毒血癥和炎癥反應可累及多個重要臟器。腎臟最常受累,表現為少尿、蛋白尿等腎功能損害;心臟受累可能出現心律失常;肺部受累可導致呼吸窘迫;神經系統受累會出現意識障礙等表現。
5、免疫反應
病毒感染會觸發機體過度免疫反應,產生大量炎性細胞因子形成細胞因子風暴。這種異常免疫反應會加重血管內皮損傷,促進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發展。免疫復合物沉積也可能參與腎臟等靶器官的病理損害過程。
出血熱患者應嚴格臥床休息,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刺激。飲食宜選擇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適當補充水分但需注意出入量平衡。恢復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質攝入幫助組織修復。日常要做好防鼠滅鼠工作,在疫區活動時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蚊蟲叮咬。出現疑似癥狀應及時就醫,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