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與腎臟病存在雙向關聯,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可導致腎動脈硬化、腎小球損傷等器質性病變;而腎臟疾病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紊亂、水鈉潴留等機制繼發血壓升高。
1、腎動脈硬化:
持續高血壓使腎小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導致腎臟缺血。腎小球內高壓狀態加速基底膜增厚,出現蛋白尿和腎功能下降。每日監測血壓、限制鈉鹽攝入至6克以下可延緩進展。
2、腎小球高濾過:
高血壓狀態下腎小球代償性高濾過,伴隨足細胞損傷和系膜基質增生。臨床表現為微量白蛋白尿,建議采用ACEI類藥物如貝那普利、雷米普利降低腎小球內壓。
3、水鈉代謝紊亂:
腎臟病變時排泄功能受損,鈉離子潴留增加血容量。限制每日液體攝入量在1.5升內,選擇低鈉高鉀食物如香蕉、菠菜有助于平衡電解質。
4、RAAS系統激活:
腎缺血刺激球旁細胞釋放腎素,引發血管緊張素Ⅱ升高導致血管收縮。伴有夜尿增多和晨起水腫時,可使用ARB類藥物如纈沙坦、厄貝沙坦阻斷受體。
5、惡性腎硬化:
急進性高血壓引發腎小動脈纖維素樣壞死,表現為血肌酐急速升高和視乳頭水腫。需緊急靜脈用降壓藥如烏拉地爾,必要時進行腎動脈造影評估狹窄程度。
高血壓合并腎病患者需執行DASH飲食模式,每日攝入全谷物200克、深色蔬菜300克;選擇步行、游泳等中等強度運動每周150分鐘;每月檢測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壓控制目標需低于130/80mmHg。腎功能中度以上損害者應避免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優先選擇對乙酰氨基酚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