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異物主要表現為肛門墜脹感、排便困難、便血、腹痛及肛門分泌物增多。直腸異物可能由誤吞異物、外傷、醫源性操作、腫瘤或寄生蟲感染等原因引起,需結合肛門指診、腸鏡等檢查明確診斷。
1、肛門墜脹感
直腸異物刺激腸壁或堵塞腸腔時,患者常感到肛門持續墜脹或異物感。癥狀在久坐或排便時加重,可能伴隨里急后重。若異物尖銳可能引發直腸黏膜損傷,需及時通過肛門鏡或乙狀結腸鏡取出。
2、排便困難
較大異物可導致直腸梗阻,表現為排便費力、糞便變細或排便不盡感。兒童誤吞玩具、成人攝入骨片等是常見誘因。部分患者需在麻醉下行直腸異物取出術,避免強行排便導致腸穿孔。
3、便血
異物摩擦或刺破直腸黏膜時會出現鮮紅色血便,血液多附著于糞便表面。長期未處理的異物可能引發潰瘍或感染,需警惕繼發性貧血。腸鏡檢查可明確出血部位并同步治療。
4、腹痛
下腹部隱痛或絞痛常見于異物嵌頓時間較長者,疼痛可能向腰背部放射。若出現全腹劇痛伴發熱,需考慮腸穿孔可能。腹部CT能評估異物位置及是否合并腹腔感染。
5、肛門分泌物
異物刺激導致直腸黏膜分泌黏液增多,表現為肛門潮濕或黏液便。繼發感染時分泌物可呈膿性,伴惡臭。需與肛瘺、直腸脫垂等疾病鑒別,必要時行分泌物細菌培養。
發現直腸異物癥狀應避免自行掏取,尖銳異物可能加重腸壁損傷。建議保持清淡飲食,適當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以軟化糞便。急性期可溫水坐浴緩解不適,但需盡早就醫通過專業器械取出異物。術后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定期復查腸鏡觀察黏膜修復情況。長期存在異物需排查是否存在精神行為異常或腸道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