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可能由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等原因引起。吐血在醫學上稱為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現,通常伴有黑便、頭暈、乏力等癥狀,需立即就醫明確病因。
1、消化性潰瘍
胃酸分泌過多或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導致胃或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形成潰瘍。潰瘍侵蝕血管時會引發嘔血,常表現為嘔出咖啡渣樣物質,伴隨上腹部規律性疼痛。治療需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以及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抗生素聯合療法。
2、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肝硬化患者門靜脈高壓會導致食管下端靜脈叢迂曲擴張,破裂后出現噴射狀嘔血。這類出血量大且兇險,可能伴有休克。緊急處理需內鏡下止血或三腔二囊管壓迫,長期需通過普萘洛爾降低門脈壓力,嚴重者需肝移植。
3、急性胃黏膜病變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大量飲酒或嚴重應激可造成胃黏膜廣泛糜爛出血。嘔血量通常較少但持續,胃鏡檢查可見彌漫性充血糜爛。治療需停用損傷因素,靜脈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如泮托拉唑,必要時輸血支持。
4、胃癌
腫瘤組織壞死侵犯血管會導致嘔血,血液常混有食物殘渣,伴隨消瘦、貧血等消耗癥狀。胃鏡下可見不規則潰瘍或腫塊,確診需病理活檢。早期可行手術切除,晚期需化療聯合靶向治療如曲妥珠單抗。
5、賁門黏膜撕裂
劇烈嘔吐或干嘔使食管胃連接處黏膜縱向撕裂,多見于酗酒或妊娠劇吐患者。出血多為鮮紅色,量少但反復。多數可通過禁食、抑酸藥如雷貝拉唑自愈,嚴重者需內鏡下電凝止血。
出現嘔血后應立即禁食平臥,記錄出血量和性狀,保留嘔吐物供醫生檢查。治療期間避免粗糙、過熱及刺激性食物,選擇米湯、藕粉等流質逐步過渡到軟食。康復期需戒酒戒煙,規律服用醫囑藥物,定期復查胃鏡監測病灶變化。肝硬化患者需限制蛋白質攝入,胃癌術后需少食多餐保證營養。所有患者均需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壓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