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多種健康風險。該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反復出現風團、瘙癢,病程超過6周即定義為慢性,其發展可能受免疫異常、感染、藥物或食物過敏等多種因素影響。
未規范治療的常見后果主要有四類:一是癥狀持續加重,瘙癢從局部擴散至全身,夜間發作頻率增加;二是可能誘發血管性水腫,表現為眼瞼、口唇等疏松部位突發腫脹,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功能;三是長期搔抓導致皮膚繼發感染,出現膿皰瘡、毛囊炎等細菌感染;四是可能發展為慢性自身免疫性蕁麻疹,病程可遷延數年。部分患者還會伴隨頭痛、關節痛等全身癥狀。
病程超過3個月的患者中,約30%會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內分泌問題。兒童患者可能因長期睡眠障礙影響生長發育,成人患者易并發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極少數情況下可能累及消化系統,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
建議出現以下情況時立即就醫:風團持續24小時不消退、伴有呼吸困難或吞咽困難、出現心悸或血壓下降。皮膚科通常采用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作為基礎治療,頑固性病例可能需要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日常需避免過熱環境、辛辣飲食等誘發因素,記錄發作日記有助于識別過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