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長痘痘可能與皮脂腺分泌旺盛、局部衛生不良、細菌感染、毛囊炎、外耳道炎等因素有關。可通過保持局部清潔、外用抗生素藥膏、口服消炎藥物、紅外線照射、手術引流等方式治療。
1、皮脂腺分泌旺盛
耳部皮膚分布大量皮脂腺,當激素水平變化或攝入高脂飲食時,皮脂分泌過多可能堵塞毛孔形成痘痘。這類情況通常表現為局部出現白色或黑色粉刺,無明顯紅腫疼痛。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潔耳廓,避免用手擠壓,減少油炸食品攝入。
2、局部衛生不良
長期佩戴耳機、未及時清理耳后汗液等情況易導致細菌滋生。常見表現為耳垂或耳廓出現紅色丘疹,可能伴隨輕微瘙癢。需定期消毒常用耳機,運動后及時擦干耳周汗液,選擇透氣性好的枕套。
3、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侵入毛囊可引起化膿性感染。典型癥狀為局部紅腫熱痛,頂端可見黃色膿頭。可遵醫囑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嚴重時需口服頭孢克洛分散片。
4、毛囊炎
耳部毛發根部感染可能導致深部炎癥,常與刮剃不當或免疫力下降有關。表現為硬結伴壓痛,可能反復發作。治療需聯合使用克拉霉素膠囊等口服藥,配合魚石脂軟膏外敷促進膿液排出。
5、外耳道炎
掏耳損傷或游泳進水可能引發外耳道感染,除痘痘樣皮疹外多伴隨耳痛、滲液。確診后需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期間保持耳道干燥,禁止自行掏挖。
日常應注意避免頻繁觸摸耳部,油性皮膚者可每周用硫磺皂清洗耳后皮膚。飲食宜清淡,限制奶制品和高糖食物攝入。若痘痘持續增大、流膿或伴隨發熱,應及時至耳鼻喉科就診。佩戴助聽器或耳機者需每日用酒精棉片消毒接觸部位,出汗后及時擦干耳周,睡眠時避免壓迫患側耳朵。耳部痘痘恢復期間暫緩游泳、染發等可能刺激皮膚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