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可通過物理降溫、藥物退熱、補液護理、病因治療、就醫評估等方式處理。發熱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脫水、免疫反應、環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物理降溫是發熱初期的首選方法。用溫水擦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域,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適當減少衣物厚度,保持室溫在24-26攝氏度,有助于體表散熱。退熱貼適用于額頭局部降溫,但需注意皮膚過敏可能。
藥物退熱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3個月以上嬰幼兒,布洛芬適用于6個月以上兒童,阿司匹林禁用于12歲以下兒童。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或伴有明顯不適時考慮用藥,兩次用藥間隔不少于4小時。
補液護理能預防脫水并發癥。鼓勵少量多次飲用溫水、口服補液鹽或稀釋果汁,避免含咖啡因飲料。觀察排尿頻率和尿液顏色,6小時內無排尿需警惕脫水。母乳喂養嬰兒應增加哺乳次數。
病因治療需結合伴隨癥狀判斷。病毒感染多表現為流涕、咳嗽,病程約3-5天;細菌感染常見扁桃體化膿、耳痛,需抗生素治療。中耳炎可能伴隨揪耳朵動作,尿路感染可能出現排尿哭鬧。
體溫超過40攝氏度、發熱超過72小時,或出現抽搐、皮疹、意識模糊時需立即就醫。6個月以下嬰兒發熱、伴有基礎疾病兒童、退熱后精神仍差等情況應盡快兒科就診。熱性驚厥患兒需側臥防止窒息,記錄發作持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