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藥物治療需根據具體類型選擇,常用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肌松藥如乙哌立松和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頸椎病的藥物治療需結合臨床分型,神經根型可配合脫水劑如甘露醇,脊髓型需謹慎用藥并優先評估手術指征。
頸椎病藥物選擇主要考慮三方面因素:炎癥控制、肌肉痙攣緩解和神經修復。非甾體抗炎藥適用于多數存在頸肩疼痛的患者,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炎癥反應;肌松藥針對合并肌肉緊張痙攣的病例,通過阻斷神經肌肉接頭傳導發揮作用;B族維生素制劑則用于存在肢體麻木等神經癥狀的輔助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可能需添加改善微循環藥物如銀杏葉提取物,但需注意這類藥物可能存在的出血風險。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可考慮使用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的藥物,但需排除心血管系統原發疾病。藥物聯用時應關注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影響等潛在風險。
脊髓受壓超過50%或進行性肌力下降的患者,藥物僅作為術前過渡措施。存在椎間盤突出鈣化、后縱韌帶骨化等結構性改變時,藥物療效通常有限。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超過3個月的患者,建議定期監測胃鏡和腎功能。
藥物治療期間需配合頸托制動、牽引等物理療法。夜間疼痛明顯的患者可選用緩釋劑型,但需避免兩種以上非甾體藥物聯用。妊娠期患者應禁用塞來昔布等COX-2抑制劑,哺乳期使用甲鈷胺需暫停母乳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