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外陰炎可能由局部刺激、過敏反應、微生物感染、激素水平變化、免疫異常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外陰瘙癢、紅腫、分泌物異常、疼痛、皮膚破損等癥狀。
1、局部刺激:
外陰皮膚長期接觸尿液、糞便或化纖內褲等物理化學刺激物,可能導致局部屏障功能受損。日常需選擇純棉透氣內褲,避免使用堿性肥皂清洗,排便后從前向后擦拭。
2、過敏反應:
衛生巾、避孕套或外用藥物中的香精、乳膠等成分可能誘發接觸性皮炎。典型表現為使用后突發外陰水腫伴密集丘疹,需立即停用致敏產品,局部冷敷可緩解癥狀。
3、微生物感染:
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條件致病菌過度增殖有關,常伴隨黃色膿性分泌物。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酯酶陽性,治療需采用聚維酮碘溶液坐浴,嚴重者需口服頭孢克肟。
4、激素水平變化:
絕經后雌激素下降導致外陰黏膜萎縮變薄,易繼發炎癥反應。臨床可見外陰皮膚皺縮伴燒灼感,建議使用雌三醇軟膏局部涂抹改善黏膜狀態。
5、免疫異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可能累及外陰,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痛性潰瘍。需排查抗核抗體等免疫指標,治療需聯合潑尼松等免疫抑制劑。
患者日常應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選擇寬松棉質內褲并每日更換。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適度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出現持續瘙癢或潰瘍超過兩周需及時婦科就診。合并糖尿病者需嚴格控制血糖,絕經期女性可咨詢醫生進行激素替代治療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