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腹瀉可通過補液防脫水、調整飲食結構、口服益生菌、藥物對癥治療、就醫評估等方式處理。該癥狀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食物不耐受、腸道菌群紊亂、慢性腸炎等因素引起。
1、補液防脫水:腹瀉伴隨低燒時體液丟失加快,建議每2小時飲用200ml口服補液鹽或淡鹽水。兒童可選用蘋果汁稀釋后少量多次飲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刺激腸道。觀察尿液顏色變淺提示補水充足。
2、飲食調整:采用BRAT飲食法香蕉、米飯、蘋果泥、吐司減輕腸道負擔。暫停乳制品和高纖維食物,癥狀緩解后逐步添加蒸蛋羹、藕粉等低渣飲食。少食多餐避免空腹狀態加重腸蠕動。
3、益生菌補充:雙歧桿菌三聯活菌、酪酸梭菌二聯活菌等制劑能重建腸道微生態平衡。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持續使用1-2周。發酵食品如無糖酸奶可輔助補充有益菌。
4、藥物干預: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洛哌丁胺適用于水樣便次數過多時。細菌感染需用諾氟沙星、頭孢克肟等抗生素,病毒性腹瀉禁用止瀉藥。體溫超過38.5℃可短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
5、病因排查:持續72小時未緩解需糞便常規+潛血檢查,血常規判斷感染類型。警惕膿血便、持續高熱等預警癥狀,克羅恩病等慢性炎癥需腸鏡確診。脫水嚴重者需靜脈補液支持。
發病期間每日攝入不少于2000ml液體,選擇米湯、去油肉湯等補充電解質。恢復期避免劇烈運動,逐步增加蒸魚、土豆泥等易消化蛋白質。注意餐具消毒與手衛生,腹瀉停止后繼續清淡飲食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