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下墜感可能與盆底肌松弛、盆腔器官脫垂、慢性盆腔炎、妊娠相關壓迫或外陰靜脈曲張等因素有關。該癥狀通常表現為局部脹痛、排尿異常或性交不適,可通過盆底康復訓練、藥物治療或手術修復等方式改善。
盆底肌松弛是常見生理性因素,多因分娩損傷、年齡增長或長期腹壓增加導致。表現為站立時下墜感加重,可能伴隨壓力性尿失禁。建議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肌力,避免提重物及長期咳嗽。
盆腔器官脫垂屬于病理性改變,包括子宮脫垂、膀胱膨出等。輕癥患者可有陰道口腫物脫出感,重癥可能出現排尿困難或便秘。子宮托保守治療適用于輕度患者,中重度需考慮陰道封閉術或骶棘韌帶固定術。
慢性盆腔炎引起的下墜感多伴隨腰骶酸痛、異常分泌物。病原體感染或術后粘連為主要誘因,需規范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配合紅外線理療促進炎癥吸收。
妊娠期子宮增大壓迫盆底或外陰靜脈回流受阻時,可能產生墜脹感。建議側臥位休息、使用托腹帶減輕壓力,分娩后癥狀多自行緩解。外陰靜脈曲張患者需避免久站,穿著醫用彈力襪改善循環。
若下墜感持續加重或伴隨出血、發熱,需排除婦科腫瘤或深部膿腫。磁共振成像可明確盆腔臟器位置,尿動力學檢查評估排尿功能。絕經后女性雌激素缺乏可能加速盆底支持結構退化,局部應用雌三醇軟膏可改善黏膜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