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與淋病屬于兩種不同的泌尿生殖系統感染,致病微生物、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案均存在差異。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衣原體、支原體感染引起,淋病則由淋球菌導致。
1、病原體差異:非淋菌性尿道炎常見病原體為沙眼衣原體占50%和解脲支原體占30%,淋病由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兩者實驗室檢測需通過PCR或培養明確病原體。
2、癥狀區別:非淋菌性尿道炎多表現為尿道刺癢伴少量稀薄分泌物,晨起尿道口可見“糊口”現象;淋病急性期出現黃色膿性分泌物、排尿灼痛,可能伴隨發熱等全身癥狀。
3、傳播途徑:兩者均通過性接觸傳播,但淋球菌在體外存活時間較短,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體可通過間接接觸污染物傳播,母嬰垂直傳播風險也存在差異。
4、診斷方法:淋病需通過革蘭染色檢出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確診,非淋菌性尿道炎依賴核酸擴增檢測,常規尿檢無法區分兩者,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5、治療原則:淋病首選頭孢曲松聯合阿奇霉素,非淋菌性尿道炎采用多西環素或阿奇霉素治療,合并感染需延長療程。治療期間需禁止性行為直至癥狀消失且復查轉陰。
日常預防需注意性行為保護措施,避免共用毛巾等個人物品。出現排尿異常或分泌物應及時就醫,完成規定療程后需復查確認病原體清除,伴侶需同步治療以防交叉感染。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治療期間增加水分攝入促進尿道沖洗,飲食宜清淡并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