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無緣無故出血可能由局部刺激因素、維生素缺乏、血液系統疾病、藥物影響或內分泌變化等原因引起。牙齦出血通常表現為刷牙時滲血、自發性出血或觸碰后出血,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
局部刺激因素是最常見的原因。牙菌斑和牙結石長期堆積會引發牙齦炎,導致牙齦充血腫脹和毛細血管脆性增加。不良修復體或齲齒邊緣銳利可能造成機械性刺激。日常需加強巴氏刷牙法清潔,每半年進行一次超聲波潔牙,修復體問題需由口腔科醫生調整。
維生素C和維生素K缺乏會影響毛細血管完整性和凝血功能。長期飲食不均衡、消化吸收障礙或長期服用抗生素可能誘發維生素缺乏。建議增加獼猴桃、鮮棗、西蘭花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菠菜、羽衣甘藍等綠葉蔬菜可補充維生素K,嚴重缺乏時需在醫生指導下補充制劑。
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可能以牙齦出血為首發癥狀。這類患者往往伴有皮膚瘀斑、鼻出血等全身出血傾向,血常規檢查可見血小板計數異常或白細胞形態改變。需及時到血液科就診,通過骨髓穿刺等檢查明確診斷。
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阿司匹林等會抑制凝血機制,增加出血風險。這類患者需定期監測凝血功能,口腔治療前應告知醫生用藥史。妊娠期或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變化也可能導致牙齦血管通透性增高,通常分娩或激素穩定后癥狀自行緩解。
若出血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牙齦腫脹化膿、牙齒松動,需警惕牙周炎進展。重度牙周炎可能造成牙槽骨吸收,需進行齦下刮治等專業治療。糖尿病患者牙齦出血往往難以愈合,需同步控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