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腔鏡檢查和宮腔鏡手術主要通過操作目的、侵入程度及后續處理區分。宮腔鏡檢查屬于診斷性操作,用于觀察宮腔內部情況;宮腔鏡手術則屬于治療性操作,需切除病變或進行修復。兩者區別主要體現在操作范圍、麻醉方式、術后恢復等方面。
1、操作目的:
宮腔鏡檢查以診斷為目的,通過鏡頭觀察子宮內膜形態、輸卵管開口等結構,適用于異常子宮出血、不孕癥評估等情況。宮腔鏡手術則需在檢查基礎上實施治療,如切除子宮內膜息肉、分離宮腔粘連或取出殘留妊娠組織,需使用電切環等器械。
2、侵入程度:
檢查僅需擴張宮頸置入鏡體,通常無需切割組織,創傷較小。手術需擴大宮頸口并插入操作器械,可能涉及電凝止血、組織切除等步驟,對子宮內膜存在機械性損傷,術后需預防感染和粘連。
3、麻醉方式:
檢查可在門診局麻或靜脈麻醉下完成,操作時間約10-15分鐘。手術多選擇腰麻或全麻以保證操作穩定性,耗時30分鐘至2小時不等,復雜病例需住院監測。
4、術前準備:
檢查前僅需常規婦科檢查排除禁忌證。手術需完善凝血功能、心電圖等評估,提前進行宮頸軟化準備。手術適應證包括黏膜下肌瘤、子宮縱隔等明確病灶,需制定詳細治療方案。
5、術后處理:
檢查后觀察1-2小時即可離院,可能出現輕微腹痛。手術后需抗生素預防感染,陰道出血可能持續1-2周,禁止盆浴和性生活1個月。術后需病理檢查切除組織,并根據結果安排后續治療。
實施宮腔鏡操作后應避免劇烈運動1周,保持外陰清潔每日清洗。術后飲食增加蛋白質和鐵元素攝入,如瘦肉、動物肝臟等促進內膜修復。出現發熱、大出血或持續腹痛需及時復診。月經恢復前需避孕,手術患者建議術后3個月復查宮腔鏡評估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