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產并非每個人都需要會陰側切。會陰側切通常在胎兒窘迫、會陰條件差或需要加速分娩等情況下實施,多數產婦在自然分娩中可通過會陰保護避免切開。
會陰側切是產科醫生在分娩第二產程中,為避免會陰嚴重撕裂或加速胎兒娩出而采取的手術操作。當胎兒心率異常提示缺氧、產婦會陰肌肉彈性不足或存在嚴重水腫、胎頭過大與產道不匹配時,側切能有效降低母嬰風險。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產、肩難產等緊急情況也常需配合側切。規范的會陰保護技術如控制胎頭娩出速度、熱敷會陰等,可使多數產婦避免側切。研究顯示,無指征側切反而可能增加產后疼痛和愈合問題。
部分特殊情況下側切必要性較高。產婦患有妊娠期高血壓或糖尿病時,會陰組織更易水腫脆弱;早產兒顱骨未充分硬化,需減小產道阻力;既往會陰III度裂傷史者再次分娩時,預防性側切可降低嚴重撕裂概率。但這類情況在臨床中占比有限,醫生會綜合評估后決策。
產后需保持會陰清潔干燥,采用高錳酸鉀坐浴促進切口愈合。飲食上增加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攝入,避免便秘增加傷口張力。如出現紅腫滲液、劇烈疼痛或發熱,應及時就醫排除感染。自然分娩過程中,產婦可通過產前會陰按摩、學習正確用力方式降低側切概率,同時與醫生充分溝通分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