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引起的中耳炎可通過抗生素治療、鼻腔減充血劑、鎮痛藥物、鼓膜穿刺、生活護理等方式治療。中耳炎通常由感冒病毒或細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免疫力低下、過敏反應、二手煙刺激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療
細菌性中耳炎需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洛或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這些藥物可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對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常見致病菌有效。用藥期間可能出現腹瀉或皮疹等不良反應,需避免自行調整劑量。
2、鼻腔減充血劑
鹽酸偽麻黃堿或羥甲唑啉噴霧能緩解鼻咽部腫脹,改善咽鼓管通氣功能。使用時間不宜超過一周,長期應用可能引發反彈性鼻塞。兒童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劑型,避免使用萘甲唑啉等強效收縮劑。
3、鎮痛藥物
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緩解耳痛和發熱癥狀,適用于疼痛明顯的急性期。胃腸道潰瘍患者應選用栓劑劑型,用藥期間須監測肝功能。兒童給藥需按體重精確計算劑量,避免與含相同成分的復方感冒藥疊加使用。
4、鼓膜穿刺
鼓室積液持續三個月以上或反復發作時,可能需行鼓膜切開置管術。該手術通過微型通氣管平衡中耳壓力,促進積液排出。術后避免游泳或潛水,定期耳鼻喉科復查直至導管自然脫落。
5、生活護理
保持鼻腔清潔可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哺乳期嬰兒應45度角喂奶。乘坐飛機時可咀嚼口香糖促進咽鼓管開放,發病期間禁止用力擤鼻。臥室濕度維持在50%左右有助于減輕咽鼓管黏膜水腫。
感冒誘發中耳炎期間應多飲用溫水,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咽部。睡眠時抬高床頭30度能促進鼻腔引流,恢復期可進行捏鼻鼓氣訓練改善咽鼓管功能。若出現聽力下降或持續耳悶感應及時復查耳內鏡,慢性中耳炎患者需每年進行聽力篩查。哺乳期母親感冒時應佩戴口罩,減少嬰兒接觸呼吸道分泌物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