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后藥物使用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常用藥物包括抗生素、促進子宮收縮藥、止血藥、激素類藥物和鐵劑。
1、抗生素: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宮腔感染風險。頭孢克肟、阿奇霉素等廣譜抗生素常用于預防術后感染,用藥周期通常為3-5天。存在盆腔炎病史或術中出血量多者可能需延長療程。使用期間需觀察有無過敏反應及胃腸道不適。
2、縮宮藥物:
益母草顆粒、縮宮素等藥物能促進子宮復舊,幫助殘留組織排出。這類藥物通過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減少出血時間,用藥后可能出現陣發性下腹痛屬正常反應。完全流產者一般使用3-7天,不全流產者需延長至血性分泌物消失。
3、止血藥物:
氨甲環酸、云南白藥膠囊等止血藥適用于出血量較大情況。通過抑制纖溶酶原激活減少毛細血管出血,用藥期間需監測凝血功能。合并貧血或凝血功能障礙者需調整劑量,血止后應及時停藥。
4、激素調節藥:
短效避孕藥如屈螺酮炔雌醇片可幫助重建月經周期,需連續服用21天。這類藥物通過抑制排卵調節內分泌,同時能減少宮腔粘連風險。服藥初期可能出現乳房脹痛等類早孕反應,通常1-2周自行緩解。
5、補血制劑:
琥珀酸亞鐵、多糖鐵復合物等鐵劑適用于血紅蛋白低于100g/L者。鐵劑宜與維生素C同服促進吸收,用藥期間可能出現黑便。建議餐后服用減少胃腸道刺激,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繼續補鐵2-3個月。
流產后需保持外陰清潔,每日溫水清洗1-2次,2周內禁止盆浴及性生活。飲食應增加瘦肉、動物肝臟等富含鐵和蛋白質的食物,適量進食紅棗、枸杞等補氣血食材。術后1周內以臥床休息為主,逐步恢復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提重物和劇烈運動。注意觀察陰道出血情況,如出血超過月經量或持續10天以上,伴隨發熱、劇烈腹痛需及時復查。心理上可通過正念冥想緩解焦慮情緒,與伴侶保持良好溝通,術后1個月復查超聲確認子宮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