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濕疹是一種由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引發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可能由遺傳易感性、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反應、環境刺激物接觸、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保濕修復、藥物控制、避免誘因、光療管理、免疫調節等方式治療。
1、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特應性皮炎或過敏性疾病史的人群患病風險顯著升高,基因突變導致皮膚屏障蛋白如絲聚蛋白合成不足,使外界過敏原更易穿透角質層。日常需加強保濕護理,選用含神經酰胺的潤膚霜修復皮膚屏障。
2、屏障受損:
皮膚角質層結構異常使水分流失加速,表現為干燥脫屑,肥皂、酒精等清潔產品會進一步破壞屏障。建議使用溫水短時沐浴,沐浴后3分鐘內涂抹凡士林或尿素軟膏鎖住水分,避免過度搓洗。
3、免疫失調:
Th2型免疫反應過度激活導致IL-4、IL-13等細胞因子分泌增加,引發瘙癢和炎癥。可能與塵螨、花粉等過敏原接觸有關,通常表現為對稱性紅斑、丘疹伴劇烈瘙癢。短期可外用氫化可的松軟膏,中重度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
4、環境誘因:
羊毛織物、鎳金屬飾品、染發劑等直接接觸可誘發局部皮疹,溫差變化或汗液刺激加重癥狀。發病期間需穿純棉透氣衣物,室內濕度保持在40%-60%,避免接觸已知致敏物質。
5、感染因素:
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會分泌超抗原加劇炎癥,表現為滲出性皮損或膿皰。可能與皮膚抓破后繼發感染有關,通常伴隨黃色結痂、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合并感染時需聯用莫匹羅星軟膏,嚴重者口服多西環素。
患者需長期堅持每日2次全身保濕,急性期避免攝入海鮮、堅果等高風險致敏食物,慢性期可嘗試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改善血液循環。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出現全身發熱、皮膚大面積糜爛時需及時就診皮膚科,必要時采用窄譜UVB光療或dupilumab生物制劑進行靶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