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可能由免疫異常、遺傳因素、腸道菌群紊亂、慢性感染及環境毒素暴露等原因引起。該病是一種慢性膽汁淤積性肝病,特征為膽管進行性炎癥和纖維化,最終導致膽管狹窄或閉塞。
免疫異常是主要發病機制之一。患者體內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膽管上皮細胞,引發慢性炎癥反應,可能與T細胞功能失調或自身抗體產生有關。治療需采用免疫抑制劑如熊去氧膽酸、布地奈德等,嚴重時需聯合糖皮質激素。
遺傳易感性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約70%患者攜帶HLA-B8、HLA-DR3等特定基因型,家族聚集現象明顯。這類患者需定期監測肝功能,必要時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評估膽管病變程度。
腸道菌群失衡可能通過腸-肝軸途徑誘發疾病。腸道屏障功能受損時,細菌產物經門靜脈進入肝臟,激活免疫反應。建議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合并炎癥性腸病者需同步治療。
慢性感染如巨細胞病毒或隱孢子蟲感染可能參與發病過程。這些病原體可直接損傷膽管上皮,或通過分子模擬機制誘發自身免疫反應。確診后需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同時監測膽管影像學變化。
長期接觸化學毒素或藥物可能加重膽管損傷。工業溶劑、農藥等環境污染物以及某些抗生素被證實與膽管炎相關。預防需避免職業暴露,用藥前需評估肝毒性風險。
該病早期常表現為乏力、皮膚瘙癢,進展期出現黃疸、肝脾腫大,晚期可發展為肝硬化。診斷依賴磁共振胰膽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治療需肝膽外科與消化內科多學科協作。出現持續黃疸或肝功能異常時應盡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