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腫瘤可通過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方式干預。涎腺腫瘤通常由基因突變、長期吸煙、慢性炎癥刺激、放射線暴露及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
手術切除是多數涎腺腫瘤的首選方案,適用于局限性腫瘤。腮腺淺葉腫瘤可行淺葉切除術,深葉腫瘤需全腮腺切除。頜下腺腫瘤通常需腺體整體切除,術中需注意保護面神經分支。
放射治療常用于術后輔助治療或無法手術的病例。調強放射治療能精準靶向腫瘤區域,減少唾液腺損傷。質子治療對鄰近重要結構的腫瘤具有劑量分布優勢。
化學治療在晚期或轉移性病例中應用。順鉑聯合5-氟尿嘧啶方案對腺樣囊性癌有效,紫杉醇可用于黏液表皮樣癌。靶向藥物如拉帕替尼對HER2陽性腫瘤可能有效。
免疫治療為新興手段。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在復發轉移病例中展現潛力,CTLA-4抑制劑伊匹木單抗聯合方案正在臨床試驗階段。
涎腺腫瘤可能與EB病毒感染、長期接觸鎳化合物等環境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無痛性腫塊、面部麻木、吞咽困難等癥狀。腮腺區腫瘤可能伴隨面神經麻痹,舌下腺腫瘤易出現舌運動障礙。
體積超過4厘米的腫瘤或伴有神經侵犯者需考慮擴大切除。腺樣囊性癌具有嗜神經性,術后需補充放療。未分化癌等高度惡性腫瘤建議多學科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