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不育可能由抗精子抗體產生、生殖道感染、精漿免疫抑制物質異常、遺傳因素、內分泌紊亂等原因引起。
1、抗精子抗體:
男性輸精管結扎或睪丸損傷后,精子抗原暴露引發免疫反應,產生IgG/IgA類抗精子抗體。女性生殖道黏膜破損時接觸精子抗原,可能產生同種免疫反應。這類抗體會阻礙精子穿透宮頸黏液,抑制頂體反應。
2、生殖道感染:
慢性前列腺炎或附睪炎可能改變血睪屏障通透性,精液中白細胞增多釋放炎性因子,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精子。衣原體感染可誘發交叉免疫反應,與精子膜蛋白發生抗原抗體結合。
3、精漿異常:
精漿中鋅離子含量降低會影響免疫抑制因子活性,轉鐵蛋白和乳鐵蛋白分泌不足時,無法有效包裹精子抗原。這類情況常見于精索靜脈曲張患者,表現為精液液化時間延長。
4、遺傳易感性:
HLA-G基因多態性可能影響母體對胚胎的免疫耐受,某些MHCⅡ類分子異常表達會激活T細胞攻擊受精卵。約15%復發性流產患者攜帶Fas配體基因突變。
5、內分泌失調:
甲狀腺功能減退者體內Th1/Th2細胞因子失衡,孕酮誘導阻斷因子分泌減少。高泌乳素血癥會抑制睪丸支持細胞功能,導致精子膜抗原暴露增加。
日常需避免生殖道創傷和感染,性交時使用避孕套減少抗原暴露。建議檢測抗精子抗體、精漿免疫球蛋白及細胞因子水平,嚴重者可選擇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或體外授精。保持鋅硒元素攝入,牡蠣和南瓜籽有助于改善精漿質量,規律運動調節Th17/Treg細胞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