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腹瀉表現為排便次數異常增多、糞便性狀改變。典型表現包括水樣便、蛋花湯樣便、黏液便、血絲便,可能伴隨哭鬧不安、拒奶、發熱或脫水癥狀。
1、排便異常:每日排便超過10次,糞便稀薄呈水樣或蛋花樣,顏色可呈黃綠色。母乳喂養兒糞便通常為金黃色糊狀,人工喂養兒糞便較稠厚。異常排便需警惕輪狀病毒感染或乳糖不耐受。
2、伴隨癥狀:常見腹部脹氣、腸鳴音亢進,部分患兒出現嘔吐。中度脫水表現為眼窩凹陷、尿量減少,重度脫水可能出現皮膚彈性差、四肢冰涼等循環衰竭征兆。
3、感染征象:細菌性腸炎多伴隨發熱,體溫可達38.5℃以上,糞便可見膿血。輪狀病毒性腸炎常先出現嘔吐,后出現水樣腹瀉,病程約3-8天。需監測電解質紊亂風險。
4、喂養反應:腹瀉期間可能出現吸吮無力、拒食等喂養困難。母乳喂養兒需繼續哺乳,人工喂養兒可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粉。每次喂奶后需觀察有無嘔吐加重。
5、全身狀態:注意精神狀態改變,如嗜睡或煩躁。皮膚黏膜干燥、前囟凹陷提示脫水進展。體重短期內下降超過5%需緊急就醫,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更易出現并發癥。
母乳喂養母親應避免進食生冷刺激食物,人工喂養需嚴格消毒奶具。可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每次排便后補充10-15ml/kg電解質溶液。避免使用止瀉藥物,蒙脫石散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臀部護理使用氧化鋅軟膏預防尿布皮炎,便后溫水清洗并保持干燥。體溫超過38.5℃或血便需及時兒科就診,新生兒脫水進展迅速,出現嗜睡、四肢冰涼等危重表現應立即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