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并非一直高燒,典型表現為持續5天以上的高熱,但體溫可能波動。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疾病,主要影響5歲以下兒童,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皮疹、結膜充血、口唇皸裂、頸部淋巴結腫大、手足硬性水腫等癥狀。
川崎病發熱通常表現為稽留熱或弛張熱,體溫可達39-40攝氏度,且對常規退熱藥物反應不佳。發熱初期可能伴隨呼吸道感染癥狀,易被誤診為普通感冒。隨著病情進展,患兒會出現特征性黏膜改變,如草莓舌、口唇皸裂,以及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水腫等表現。發熱期間患兒往往煩躁不安,食欲明顯下降。
少數不典型川崎病患兒可能出現低熱或體溫正常,尤其多見于小嬰兒或免疫異常兒童。這類患兒往往缺乏典型臨床癥狀,但實驗室檢查仍可發現炎癥指標顯著升高,冠狀動脈病變風險與典型病例相同。部分患兒在發熱后期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需通過心臟超聲密切監測。
川崎病急性期治療主要采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病變風險。患兒確診后需住院觀察,定期復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并監測心臟功能。恢復期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和優質蛋白。家長需遵醫囑定期隨訪,觀察有無疲勞、胸痛等異常表現,及時發現潛在心血管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