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稀疏可能由生理性脫發、雄激素性脫發、營養缺乏、內分泌紊亂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針對不同原因,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或專業醫療干預改善。
生理性脫發是頭發稀疏的常見原因。每日脫落50-100根頭發屬于正常代謝,過度燙染、頻繁拉扯等物理刺激會加劇脫發。減少高溫造型工具使用、選擇寬齒梳梳理能有效減少機械性損傷。
雄激素性脫發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毛囊對二氫睪酮敏感導致毛囊微型化,表現為發際線后移或頭頂毛發變細。米諾地爾可延長毛囊生長期,非那雄胺能抑制睪酮轉化,兩者聯合使用對早期脫發效果顯著。
鐵蛋白水平低于30μg/L可能引發彌漫性脫發。長期節食或偏食造成的蛋白質、鋅、維生素D缺乏也會影響毛囊周期。動物肝臟、牡蠣、雞蛋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營養性脫發。
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中約50%會出現毛發質地改變。產后、更年期等雌激素水平波動時期,毛囊休止期延長導致脫發量增加。通過激素替代治療糾正甲減或多囊卵巢綜合征后,毛發密度通常能逐步恢復。
斑禿屬于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性脫發,突發性圓形脫發斑是其典型表現。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或外用蒽林軟膏可抑制局部免疫反應,嚴重病例需采用接觸免疫療法。伴有指甲凹陷或白癜風癥狀時提示病情易反復。
持續三個月以上每日脫發超過100根,或出現斑片狀脫發區,建議到皮膚科進行毛發鏡檢查和激素水平檢測。早期干預對雄激素性脫發和瘢痕性脫發的預后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