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通過調整飲食習慣、改善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心理調節、定期復查等方式治療。慢性胃炎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膽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長期精神緊張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避免辛辣刺激、過冷過熱食物,減少咖啡、濃茶、酒精攝入。增加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山藥、南瓜的攝入,采用少食多餐方式減輕胃部負擔。胃黏膜修復需要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支持,可適量攝入魚類、蛋類及新鮮果蔬。
2、生活方式: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吸煙會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建議戒煙。餐后適度活動如散步可促進胃腸蠕動,但避免立即劇烈運動。睡眠時抬高床頭15-20厘米有助于減少夜間胃酸反流。
3、藥物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需采用四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鉍劑。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替普瑞酮可促進修復,抑酸藥物奧美拉唑可緩解癥狀。用藥需遵醫囑完成全程治療,避免自行停藥導致耐藥。
4、心理調節:長期焦慮抑郁會通過腦-腸軸加重癥狀,可能與胃腸激素分泌紊亂、迷走神經張力改變有關,通常表現為腹脹加重、食欲不振。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放松訓練可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必要時可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5、疾病監測:每3-6個月復查胃鏡觀察黏膜變化,檢測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伴有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需縮短復查間隔。記錄癥狀變化日記,包括疼痛誘因、持續時間、緩解方式,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慢性胃炎患者日常可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飲食可增加猴頭菇、秋葵等富含多糖的食物,避免空腹食用酸性水果。冬季注意胃部保暖,使用熱水袋熱敷上腹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預防便秘增加腹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