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活動性胃炎指胃黏膜存在炎癥但無急性活動性病變的慢性狀態,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藥物刺激、膽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或年齡相關性退化引起,可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調整飲食習慣、保護胃黏膜等措施干預。
1、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病因,細菌定植導致胃黏膜持續慢性炎癥。患者可能無癥狀或僅表現為餐后飽脹,需通過碳13呼氣試驗確診。根除治療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三聯療法。
2、藥物刺激: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屏障。建議更換為對乙酰氨基酚等低刺激性藥物,必要時聯用瑞巴派特等胃黏膜保護劑。
3、膽汁反流:
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胃腔,膽鹽溶解胃黏膜脂質層引發化學性炎癥。典型癥狀包括口苦、夜間上腹痛,可通過鋁碳酸鎂中和膽汁酸,睡眠時抬高床頭15厘米緩解。
4、自身免疫:
A型胃炎患者體內存在抗壁細胞抗體,導致胃酸分泌減少和內因子缺乏。可能伴隨惡性貧血,需定期監測維生素B12水平,必要時肌肉注射補充。
5、年齡因素:
老年群體胃黏膜血供減少、修復能力下降,易出現萎縮性改變。建議增加蛋白質攝入,適量補充鋅、硒等微量元素促進黏膜再生。
日常需避免辛辣、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選擇蒸煮等低溫烹飪方式。規律進食小米粥、山藥等富含黏蛋白的食材,配合腹式呼吸訓練改善胃腸蠕動。若出現持續消瘦、嘔血或柏油樣便,需立即胃鏡檢查排除癌變可能。保持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有助于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