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活檢無法完全確診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結合活檢是診斷的金標準,僅憑癥狀或影像學檢查難以準確判斷胃黏膜萎縮程度。
萎縮性胃炎的特征是胃黏膜腺體減少或消失,可能伴隨腸上皮化生。常見癥狀包括上腹隱痛、飽脹感、食欲減退,但這些表現缺乏特異性,與普通胃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胃鏡檢查可觀察黏膜色澤、血管透見度等形態學改變,但最終確診需依賴病理活檢評估腺體萎縮范圍和程度。
1、非活檢診斷方法的局限性:
血清學檢測如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胃泌素-17可輔助評估胃黏膜功能狀態,但無法區分萎縮部位和范圍。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僅能反映感染狀態,不能直接判斷黏膜病變。影像學檢查如鋇餐造影或CT對早期萎縮性胃炎敏感性低,僅適用于晚期伴明顯胃壁增厚或變形的情況。
2、活檢的必要性與風險規避:
胃鏡下多點活檢能明確萎縮程度和是否伴腸化生、異型增生,對胃癌早篩至關重要。對于抗拒活檢者,可考慮無痛胃鏡減輕不適感,或選擇膠囊內鏡等替代方案,但后者無法取樣。高齡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需評估出血風險,必要時采用窄帶成像等增強內鏡技術減少活檢次數。
確診萎縮性胃炎后應定期復查胃鏡監測病變進展,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煙限酒,適量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需規范根除治療,伴有貧血或消化不良癥狀時可配合促胃腸動力藥、消化酶制劑改善癥狀。建議每1-2年復查胃鏡,出現消瘦、嘔血等預警癥狀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