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狀銀屑病可通過外用藥物、光療、系統藥物治療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鏈球菌感染、遺傳因素、免疫異常等原因引起,典型表現為軀干和四肢散在的紅色鱗屑性丘疹。
鏈球菌感染是常見誘因,尤其兒童患者發病前常有咽炎或扁桃體炎病史。針對感染灶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如青霉素類或頭孢類,同時配合局部涂抹糖皮質激素軟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或維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軟膏。皮損廣泛者可接受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光療,每周2-3次。
遺傳因素導致患者存在易感基因,可能伴隨HLA-Cw6等基因陽性。這類患者需避免誘發因素如精神壓力、皮膚創傷,急性期可短期使用他克莫司軟膏等鈣調磷酸酶抑制劑。若合并關節腫痛需排查銀屑病關節炎,必要時口服甲氨蝶呤或阿維A膠囊。
免疫異常表現為Th17細胞過度活化,可能伴隨IL-17、IL-23等細胞因子升高。中重度患者可考慮生物制劑如司庫奇尤單抗或烏司奴單抗,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結核感染和肝功能。日常護理建議使用低敏保濕劑修復皮膚屏障,避免搔抓和熱水燙洗。
少數頑固性病例需排除藥物誘發可能,如β受體阻滯劑或鋰劑。皮損持續6個月未消退者建議皮膚科復診,必要時行皮膚活檢鑒別玫瑰糠疹或二期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