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周圍起皮可通過加強保濕、避免舔唇、補充維生素、局部用藥、就醫治療等方式改善。嘴唇周圍起皮通常由氣候干燥、維生素缺乏、接觸性皮炎、口角炎、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
使用含凡士林、羊毛脂等成分的潤唇膏,每日多次涂抹。避免使用含薄荷或香料的產品,防止刺激。夜間可厚涂保濕產品,配合熱毛巾濕敷促進吸收。干燥環境中可使用加濕器維持空氣濕度。
唾液蒸發會加重唇部水分流失,形成惡性循環。糾正咬唇、撕皮等習慣動作。外出時佩戴口罩減少寒風刺激。飲食后及時用清水清潔唇周,避免食物殘渣引發刺激。
缺乏維生素B2、B12或鐵元素可能導致口角炎。適量增加動物肝臟、蛋類、深色蔬菜等食物攝入。復合維生素補充劑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過量補充脂溶性維生素蓄積中毒。
真菌性口角炎可外用克霉唑乳膏,過敏性皮炎需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繼發感染時涂抹莫匹羅星軟膏。藥物使用前需明確病因,糖皮質激素類藥膏連續使用不超過一周。
持續兩周不愈或伴隨紅腫滲液需就診。可能需進行真菌鏡檢、斑貼試驗等檢查。頑固性唇炎需排除扁平苔蘚等皮膚病,系統性治療可能涉及免疫調節劑。糖尿病患者出現唇周皸裂需警惕血糖控制不良。
日常需保持飲水量,避免過燙飲食刺激。選擇溫和無皂基潔面產品,防曬時使用物理性唇部防曬產品。冬季外出前半小時涂抹護唇膏形成保護膜。若同時存在鼻塞導致的經口呼吸,需同步治療原發病。反復發作需記錄飲食及接觸物,幫助醫生排查過敏原。哺乳期女性出現癥狀應選擇嬰幼兒可用護膚品,避免藥物經乳汁分泌影響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