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可通過清熱解暑、中藥外敷、穴位刺激、飲食調理、起居調節等方式治療。痱子通常由暑濕蘊結、汗孔閉塞、氣血不暢、脾胃濕熱、衛表不固等原因引起。
1、清熱解暑:
中醫認為痱子多因暑熱夾濕所致,可選用金銀花、菊花、薄荷等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草藥煎水代茶飲。體質偏熱者可適量飲用綠豆湯或荷葉粥,幫助體內濕熱從尿液排出。夏季避免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出汗后及時擦干皮膚皺褶部位。
2、中藥外敷:
馬齒莧搗爛外敷能緩解紅腫瘙癢,其天然抗菌成分可預防繼發感染。苦參、黃柏煎湯冷敷患處,每日2-3次可收斂止癢。癥狀較重者可選用六一散或痱子粉外撲,含滑石粉、甘草等成分能保持皮膚干爽。外用藥前需清潔患處,避免抓撓導致皮膚破損。
3、穴位刺激:
曲池穴、合谷穴按摩能疏通經絡郁熱,每日按壓3-5分鐘可促進排汗通暢。三陰交穴位艾灸能健脾祛濕,每周2次可改善體內濕濁。兒童患者可采用捏脊療法,從長強穴至大椎穴反復提捏,增強衛外功能。操作時力度需均勻柔和,皮膚破損處禁用此法。
4、飲食調理:
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等利水滲濕食材宜常食用,可搭配茯苓、山藥健運脾胃。忌食辛辣燥熱食物如辣椒、羊肉,避免助長內熱。濕熱體質者應限制肥甘厚味,適量飲用藿香正氣水調節胃腸功能。每日保證充足飲水,以溫開水或淡竹葉水為佳。
5、起居調節:
選擇純棉透氣衣物,避免化纖材質摩擦刺激皮膚。保持居室通風干燥,空調溫度不宜低于26℃。夜間睡眠時墊用藤席或亞麻涼席,汗濕后及時更換。每日用溫水沐浴后,輕拍干皮膚并涂抹爽身粉。嬰幼兒需勤換尿布,保持腹股溝等部位清潔干燥。
中醫治療痱子強調內外兼治,日常可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促進氣血運行。飲食推薦黃瓜、絲瓜等時令瓜果,配合玉米須、車前草等代茶飲增強利濕效果。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出現膿皰時,需及時就醫排除真菌感染等并發癥。預防方面需注意夏季避免驟然冷熱刺激,洗浴水溫以38℃左右為宜,沐浴后及時擦干皮膚皺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