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縮的癥狀表現主要包括肌力下降、肌肉體積縮小、運動功能受限、肌肉震顫和關節(jié)攣縮。這些癥狀可能由神經損傷、營養(yǎng)不良、長期制動、遺傳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肌力下降:
肌力下降是肌肉萎縮最早出現的癥狀之一,表現為日常活動中如提重物、爬樓梯時明顯乏力。患者可能發(fā)現原本輕松完成的動作變得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維持基本姿勢。這種癥狀與運動神經元損傷或肌肉組織代謝異常有關,需通過肌電圖和肌力測試評估。
2、肌肉體積縮小:
肉眼可見的肌肉體積縮小多發(fā)生在四肢近端或軀干,表現為肢體周徑變細、肌肉輪廓模糊。測量雙側肢體不對稱性超過1.5厘米具有臨床意義,常見于脊髓灰質炎后遺癥或肌營養(yǎng)不良癥,可通過MRI檢查明確萎縮程度。
3、運動功能受限:
隨著肌力持續(xù)減弱,患者會出現步態(tài)異常如足下垂、精細動作障礙系扣子困難等功能性損害。兒童患者可能表現為運動發(fā)育里程碑延遲,成人則常見跌倒頻率增加,這與肌肉協調性和耐力下降直接相關。
4、肌肉震顫:
部分患者會出現不自主的肌肉顫動,尤其在靜止時明顯,稱為肌束震顫。這種現象多見于運動神經元病早期,是神經肌肉接頭異常放電所致,需與帕金森病震顫進行鑒別,通常伴隨肌電圖異常自發(fā)電位。
5、關節(jié)攣縮:
長期肌肉萎縮會導致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纖維化,形成固定性關節(jié)畸形。典型表現為踝關節(jié)馬蹄足、膝關節(jié)屈曲攣縮等,嚴重影響活動能力。這種情況提示病程已進入晚期,需要康復支具干預防止進一步惡化。
對于肌肉萎縮患者,建議保持適度抗阻訓練如彈力帶練習、水中運動等低沖擊性鍛煉,每日補充優(yōu)質蛋白質每公斤體重1.2-1.5克和維生素D。早期進行康復評估可延緩功能退化,若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或吞咽困難需立即就醫(yī),這可能是神經肌肉疾病累及呼吸肌的危重信號。定期監(jiān)測血清肌酸激酶和肌酐值有助于評估肌肉代謝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