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下垂可能由盆底肌松弛、長期腹壓增高、多次分娩、雌激素水平下降、結締組織疾病等原因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下墜感、排尿異常、腰骶酸痛等癥狀。
1、盆底肌松弛:
妊娠分娩或年齡增長導致盆底肌群彈性減弱,可能引發輕度子宮下垂。日常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肌力,避免提重物或長期咳嗽等增加腹壓的行為。
2、長期腹壓增高:
慢性便秘、肥胖或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會持續增加腹腔壓力。建議控制體重、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必要時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緩瀉劑改善排便。
3、多次分娩損傷:
經陰道分娩超過3次可能造成盆底支持結構撕裂。產后42天應進行盆底肌評估,生物反饋治療聯合電刺激可促進修復。
4、雌激素缺乏:
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韌帶松弛。局部使用雌三醇軟膏或口服替勃龍可能改善癥狀,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激素替代治療。
5、結締組織疾病:
馬方綜合征或埃勒斯-當洛斯綜合征等疾病可能伴隨盆腔器官脫垂。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嚴重者可考慮子宮托固定或骶棘韌帶懸吊術。
日常注意避免久站久蹲,攝入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銀耳、豬蹄,配合游泳等低沖擊運動。若出現明顯下體異物感、尿失禁或反復泌尿感染,建議及時婦科就診評估脫垂程度。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曼氏手術或經陰道網片植入術等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