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癢疹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劇烈瘙癢的堅硬結節,可能與昆蟲叮咬、過敏反應、神經精神因素、遺傳易感性及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
1、病因機制
結節性癢疹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與多種因素相關。昆蟲叮咬是常見誘因,蚊蟲、螨蟲等叮咬后引發局部超敏反應。部分患者存在特應性體質,對環境中過敏原如粉塵螨、花粉等產生異常免疫應答。長期精神緊張或焦慮可能通過神經肽釋放加重瘙癢-搔抓循環。少數病例有家族聚集傾向,提示遺傳因素參與。代謝紊亂如糖尿病、肝腎疾病也可能誘發皮膚異常反應。
2、典型癥狀
皮損初期為紅色丘疹,逐漸發展為直徑數毫米至厘米的半球形結節,表面粗糙伴角化過度或結痂。好發于四肢伸側尤其小腿前側,常呈對稱分布。瘙癢程度劇烈且持續,夜間加重,搔抓后可能出現表皮剝脫、滲液或繼發膿皰。病程慢性遷延,新舊皮損可同時存在,部分結節可能融合成斑塊。
3、診斷方法
臨床主要依據特征性皮損形態和病史進行診斷,皮膚鏡檢查可見表皮增生、角化過度及炎癥細胞浸潤。需與扁平苔蘚、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疾病鑒別,必要時行皮膚活檢。組織病理顯示角化過度、棘層肥厚,真皮淺層淋巴細胞浸潤伴纖維化。過敏原檢測有助于明確誘發因素,血液檢查可排除系統性疾病關聯。
4、治療措施
局部治療首選強效糖皮質激素封包,如鹵米松乳膏或丙酸氯倍他索軟膏。頑固皮損可注射曲安奈德混懸液??菇M胺藥如氯雷他定可緩解瘙癢,嚴重病例短期口服潑尼松。光療采用窄譜UVB或PUVA療法。新型生物制劑如度普利尤單抗對部分患者有效。避免搔抓至關重要,可佩戴棉質護具保護皮損。
5、日常管理
保持皮膚濕潤有助于減輕瘙癢,沐浴后立即涂抹含尿素或甘油的潤膚劑。選擇棉質透氣衣物,避免羊毛等刺激性材質。室內使用防螨床品,定期除螨。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緩解精神壓力。記錄飲食日記排查可能加重癥狀的食物。合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需嚴格監測相關指標。
結節性癢疹患者應建立長期管理意識,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洗澡水溫不宜過高。均衡飲食保證維生素A、E及鋅元素攝入,適量補充歐米伽3脂肪酸。選擇溫和無皂基清潔產品,避免機械摩擦刺激。瘙癢發作時可冷敷或拍打替代搔抓。定期皮膚科隨訪評估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方案。合并精神心理障礙者建議同步接受專業疏導。